7. 如何提高我们的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应对当下的AI挑战
为了对应人工智能给当前的工作和就业带来的冲击,叶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能帮助提高人工智能素养的思维框架:调整心态 (Mindset); 培养技能(Skillset);扩充工具 (Toolset)。它涵盖了应对冲击或危机可以做的三个层面上的准备:抽象的思想层面上的提升和拓宽;第二个是具象的技能,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所谓的可转换技能的准备和培养;最底下的一层也是最具体的,也就是所谓的可使用工具的准备和扩充。请听两位主持人的具体讨论。消除焦虑,从容应对。
-
10/01/2025
-
Education, AI
-
Podcast
第一季,第七集
主持人 叶老师 (Y): 大家好!欢迎再次回到叶老师AI教育这档节目。
主持人 橙子 (C): 欢迎大家收听我们的节目!
Y: 橙子,你知道吗,李子柒又回来啦!网上对这件事的报道和评论铺天盖地呢!在各方评论文章中,我读到一下一段深得我心的文字: 李子柒一直在学习, 而且是毫不含糊地学。学不会宁可不拍。没有人能凭着天赋活一辈子,需要靠不断的学习,获得人生的真谛。人生中如果越嫌麻烦,越懒学,就越可能会错过新的风景。要知道我们做这档节目也是凭着我们一颗好奇的心,持续学习我们感兴趣的新技能。
C: 对,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真诚而努力地生活,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希望和大家共勉。
Y: 没错!在我们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人工智能给当前的工作和就业带来的冲击。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冲击,让自己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带来一个我们觉得适合应对这个冲击, 可以提高我们的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 的思维架构(framework):也就是调整心态 (Mindset); 培养技能(Skillset);扩充工具 (Toolset)。
为什么会建议使用这个思维架构呢?因为它涵盖了应对冲击或危机可以做的三个层面上的准备:抽象的思想层面上的提升和拓宽;第二个是具象的技能,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所谓的可转换技能的准备和培养;最底下的一层也是最具体的,也就是所谓的可使用工具的准备和扩充。
C: 我们常说要“知行合一”。我们的思维观念,眼界和格局,决定了我们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希望大家使用这个框架,首先是摆脱掉消极悲观情绪,或者说让大家积极地对应时代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去拥抱这个变化。然后在这个思维指导下,开始培养实际的技能,并把这个行动内化为变为自己长期坚持的习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下面我们让叶老师来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这个思维框架。
Y: 好。让我们先从心态开始,调整心态 (Mindset), 我想说的是思想层面上的提升和拓宽。那么与我们在这个节目的主题:AI技术及其赋能教育,赋能学习并为人类谋福利的能力相连接,我指的是增进对AI技术的了解并形成一个您自己对这个技术的思考。我们这个节目的出发点正是与这第一层面契合。那么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您日常的阅读,我们的节目以及其他的信息渠道,去一步了解这个技术就是一个有效的第一步。
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技术,但它远不止于此,因为它正在重塑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的工作体验。人工智能将导致一些工作内容被取代,另一些工作内容得到增强,甚至还会创造出全新的工作角色。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你的具体工作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但人工智能给你团队,或是给你相关的产业,带来的变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你。这一点或许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吧.
C: 斯坦福大学的布林约尔松Brynjolfsson 以及他的合作者们进行了一项为期 18 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使生产力提高了15%。我们把这个研究报告放在网站上的节目文本里,欢迎大家去参阅。AI正在以超过很多人想象不到的规模和速度在重塑我们的文化。它确实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正在创造哪些新的文化产物(artefact),这些产物将在日益增多的机器操作模式中塑造文化。有听众可能会说AI技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的节奏或许根本不允许我们,或者我们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关心这些还没有影响到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的技术。
Y: 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听众可能会担心,在管理日常工作的同时,如何才能跟上这些技术发展的步伐。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要跟上它的步伐可能很困难。
C: 的确如此!即使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能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我们重新唤醒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地利用我们碎片化时间去倾听、思考和吸收新的信息。俗话说得好:“滴水穿石”。
Y: 说得好!再回来讲到我们的思维构架中的第二层面, 培养技能(Skillset):具象的技能,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所谓的可迁移技能的准备和培养。要不橙子,你以你的专业举个例子?
C: 让我们以 IT 专业为例。他们的技术或硬技能,如会某一种编程语音,Java或是Python,对于入门级职位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或者说技术的发展变迁,这个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一些可迁移的技能,比如编程的思想;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快速得学习;有效地管理时间,管理自己或是团队,等等等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掌握是贯穿我们一生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新技术如何层出不穷,这些软技能一直都是重要的。
Y: 没错!这些软技能更难量化或是定义,但它们的价值,在这个AI时代,会越来越高。比如批判性思维、同理心沟通、管理全球团队的文化敏感性,以及能够激励个人并使他们与共同目标保持一致的能力。
C: 我记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叫《终身教育与工作:21 世纪可迁移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by James W. Pellegrino and Margaret L. Hilton 的编的书系统的分析了所谓的可转换技能。我比较赞同作者的分类:由詹姆斯·W·佩莱格里诺和玛格丽特·L·希尔顿合著的,书里为理解可迁移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他们将可迁移技能分为三个关键领域:认知技能、内在技能和人际技能。
Y: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技能。
认知技能 (cognitive skills)
- 批判性思维: 分析复杂问题并批判性地评估信息的能力。
- 解决问题: 解决困难或复杂问题的方法。
- 创造力和创新力: 产生新想法和新方法。
内在技能 (intrapersonal skills)
- 自我管理: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时间。
- 动机和坚持: 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动力和坚持。
- 学习能力: 能够独立学习新技能和知识。
人际技能 (interpersonal skills)
- 沟通: 有效传达信息和想法。
- 合作: 在团队环境中与他人良好合作。
- 伦理和社会责任: 理解并实践伦理行为和社会责任。
Y: 我们真正需要在我们的领导者和孩子身上培养的正是是可转移的技能,以及好奇心和快速学习、适应和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学习敏捷性learning agility),这些将对他们的个人发展非常有好处。”
C: 上面这些是这本书里提到的,我根据自己最近的体会,再补充2个技能,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单独拎出来讲,大家平时已经在用,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没有那么被重视过,而现在随着AI的发展越发显得重要了。我们的教育传统上,我们这一代吧,习惯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单单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让AI准确地执行命令,例如,提示词工程师。而且启发思考,深度挖掘。如主持人,咨询师。审美,AI创作以后的文案,图片,视频,最终都需要我们的审美来决定用那个。创新不容易,审美都可以培养。文字的审美,绘画,音乐电影,等等,都是需要时间培养出来的。
C: 最后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扩充工具 (Toolset)。,这是我们框架中最底下一层。它归根结底就是熟练掌握新的 AI 工具,尤其是与生成式 AI 相关的工具,这类工具正变得越来越普遍。AI慢慢就会变成我们大脑的延伸,万事不觉问AI。
Y: 在结束今天的讨论时,我们鼓励每个人都使用心态、技能和工具这个框架来评估你对人的AI技术的发展程度。问问自己:“我的心态如何?我需要培养哪些技能?有哪些新工具符合我的兴趣,能够提升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一集里,我们将从3大家的思想出发,思考AI如何影响教育。希望到时候见。谢谢大家收听。
C: 最后的新闻。现在CE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消费者电子产品展览开始了。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展览,很多我们耳熟能详产品,第一次原型发布,就是在这个展会上。比如,比尔盖茨在这个展会上展示过XBox。更早一点的CD机,DVD,以及后来的OLED电视,平板电脑等等,都是在这个展会上第一次亮相。就是因为这个展会上能看到各种奇思妙想,与最新,最炫酷的技术结合,产生出各种好玩又好用的新产品,最近几年越来越热,各种媒体,投资者,科技发烧友纷纷跑去参观。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也去了展会,还发表了演讲,展示他们的最新产品和计划。具体技术细节我就不多说了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一下。
Brynjolfsson, Erik, Danielle Li, and Lindsey R. Raymond. Generative AI at work. 2023. No. w3116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James W. Pellegrino and Margaret L. Hilton. 2012. Edt.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doi.org/10.17226/13398.
名人名言
“For the best return on your money, pour your purse into your head. - Benjamin Franklin
“最好的投资,是把钱袋里的钱倒入你的脑袋。”